(有影片)/芥菜種會與聯采企業攜手在地青農 從土地到餐桌打造元長鄉永續農業

(觀傳媒雲林新聞)【記者蘇榮泉/雲林報導】在雲林縣元長鄉,基督教芥菜種會與聯采企業於12日舉行的「從土地到餐桌」慶豐收活動,標誌著一個全新且具社會意義的農業發展步伐。這片位於元長的稻田,種植的是花蓮26號丰稻稘燉飯米,這是一個由青農團隊精心耕作了百日後首次結穗的稻田。此次活動,除了慶祝首次收成外,還展示了芥菜種會推動社會農場(Social Farming)及其對永續發展的承諾。元長鄉長李明明及地方企業代表出席支持,為農業與社會創生注入更多可能。

在活動現場,元長鄉長李明明表示,支持芥菜種會推動的友善農作理念,並認同其所倡導的社會性與永續性。他指出,雖然當地有不少稻田,但這片田地使用的是自然友善的耕作方式,對土地的愛護與尊重是本次合作的核心。他感動地說:「看到青農們以自然工法耕種,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,這樣的行動值得全力支持,並強調了青年返鄉、留鄉的重要性。」


▲青農團隊分享他們參與「青農孵育計畫」的心路歷程,小庭(右1)、阿木(右2)的分享。
(圖/記者蘇榮泉攝)

芥菜種會的社會農場計畫不僅是農作物的種植,還強調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,特別是對青農的培力,藉此促使青年返鄉並留在故鄉發展。青農團隊不僅學會了如何從土地到餐桌地發展農業,也深入了解如何應對天災、病蟲害等挑戰,並逐步將科技應用於農業領域,為地方的永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。


▲聯采企業主廚示範料理燉飯米,芥菜種會延續花蓮習藝所的社企模式,將規劃私廚班。
(圖/記者蘇榮泉攝)

根據內政部的統計,雲林縣有多達17個鄉鎮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過20%,老齡化問題嚴重,如何讓青年返鄉並持續投入農業成為一大挑戰。芥菜種會的青農孵育計畫,成功吸引了當地青年的參與,並鼓勵他們在家鄉創業,提升農業與地方產業的價值。青農阿木(化名)曾因自體免疫疾病中斷學業,但在加入計畫後,他逐漸了解務農的艱辛與挑戰,並從中找到了新的職業方向。另一位青農小婷(化名)則在經歷心理創傷後,通過農田工作找回了自信和成就感。


▲元長鄉長李明明表示,支持芥菜種會推動的友善農作理念,並認同其所倡導的社會性與永續性。
(圖/記者蘇榮泉攝)

聯采企業的經理廖子稘指出,花蓮26號丰稻稘燉飯米的種植採用了低密度方式,儘管每公頃的產量只有傳統種植的三分之一,但這種方式提高了稻米的品質和市場價值,同時減少了對土地的負擔。廖子稘透露,未來將計畫將種植面積擴大至五公頃,並將生態環境、食品安全與社會責任結合,為地方創造更多價值與機會。


▲執行長李肇家表示,儘管在這塊土地上曾遭遇颱風與蟲害等困難,青農們的堅持與努力仍帶來了豐碩的成果。
(圖/記者蘇榮泉攝)

芥菜種會的執行長李肇家表示,儘管在這塊土地上曾遭遇颱風與蟲害等困難,青農們的堅持與努力仍帶來了豐碩的成果。他強調,「從土地到餐桌」的理念不僅關乎農產品的生產,也關乎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。芥菜種會計畫在未來於台中設立「社區食驗所」,為18至35歲的青年提供私廚班等技能培訓,並結合本地稻米和料理技術,為地方產業注入更多動能。


▲芥菜種會的社會農場計畫展示了從農田到餐桌的綜合價值,並以此為基礎,打造返鄉青年與地方產業共榮的美好未來。
(圖/記者蘇榮泉攝)

此外,社會農場計畫還將為中高齡長者提供工作機會,促使他們參與社區運營,讓農業不僅成為青年的舞台,也為各年齡層提供機會,共同促進社會共生。

芥菜種會的社會農場計畫展示了從農田到餐桌的綜合價值,並以此為基礎,打造返鄉青年與地方產業共榮的美好未來。這不僅是農業的發展,更是地方社會與經濟的重生,帶來了無限希望。

立即加入【觀傳媒】官方帳號http://lin.ee/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!

guest
0 留言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